当前位置:首页 > 半导体行业 > 半导体技术精帖 > 正文内容

硅基氮化镓工艺技术流程详解

硅基氮化镓(GaN-on-Si)工艺技术是将高性能的氮化镓(GaN)外延层生长在成本相对较低、尺寸大且成熟的硅(Si)衬底上的一种关键技术。它成功克服了两种材料之间显著的晶格失配和热膨胀系数差异,使得GaN器件能够利用硅基半导体成熟的大规模制造基础设施,实现高性能与低成本的结合,尤其在功率电子和射频领域应用广泛。

以下是硅基氮化镓工艺的主要技术流程:

image.png

核心流程阶段

  1. 衬底准备 (Substrate Preparation)

    • 硅片选择: 通常使用高电阻率(>1000 Ω·cm)的(111)晶向硅片。高电阻率对射频应用至关重要,可减少衬底损耗;(111)晶向更利于后续GaN的异质外延生长。

    • 清洗: 使用标准的RCA清洗工艺彻底去除硅片表面的有机物、金属离子和颗粒污染物,确保表面高度洁净。

    • 表面处理: 可能包括高温氢烘烤等步骤,以去除自然氧化层并获得原子级洁净的硅表面,为后续外延生长奠定基础。

  2. 成核层生长 (Nucleation Layer Growth)

    • AlN与Si的晶格失配较小(约19%,但可通过生长条件优化),且其晶格常数介于Si和GaN之间,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。

    • AlN具有六方纤锌矿结构,与GaN相同。

    • AlN具有高热稳定性。

    • 目的: 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步骤之一,旨在在硅衬底上“播种”一层能与硅良好结合,同时又能为后续高质量GaN生长提供合适模板的薄层。由于GaN和Si之间存在巨大的晶格失配(约17%)和热膨胀系数差异,直接生长GaN会产生高密度缺陷甚至裂纹。

    • 材料选择: 通常采用氮化铝(AlN) 作为成核层。

    • 生长工艺: 通常在MOCVD(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)反应腔中进行。精确控制温度(通常在1000°C以上)、压力、前体(如TMAl和NH₃)流量和V/III比至关重要,以获得单晶、致密且应力可控的薄AlN层(通常几十到一百多纳米)。

  3. 缓冲层/应力管理层生长 (Buffer/Strain Management Layer Growth)

    • 低温AlN插入层

    • AlGaN组分渐变层:从高Al组分(靠近成核层)逐渐降低到低Al组分(靠近GaN层)。

    • 多层超晶格结构:如交替的AlN/GaN或AlGaN/GaN薄层,能有效阻挡和湮灭位错。

    • 高电阻GaN层:通常掺碳(C)或铁(Fe)以增加电阻率,抑制衬底漏电。

    • 进一步弛豫晶格失配应力: 通过引入过渡层(如AlGaN组分渐变层)逐步过渡晶格常数。

    • 过滤位错: 使外延层中产生的位错在多层结构中发生弯曲、湮灭,显著降低到达有源区的位错密度。

    • 补偿热失配应力: 在冷却过程中,由于GaN和Si的热膨胀系数不同(GaN < Si),GaN层会受到张应力。缓冲层设计(如引入AlN插入层或特定组分的AlGaN层)可以引入压应力,在高温生长时部分抵消失配应力,并在冷却后平衡应力,防止晶圆弯曲或开裂。

    • 目的: 在成核层之上生长一系列复杂的缓冲层结构,核心目标是:

    • 典型结构: 常见的缓冲层堆叠可能包括:

    • 生长工艺: 主要在MOCVD中进行,需要极其精密的温度、气体流量和切换控制。缓冲层总厚度通常在1-6微米之间,是外延片中最厚的部分。



      查看隐藏内容

      打赏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
《硅基氮化镓工艺技术流程详解》.doc
将本文下载保存,方便收藏和打印
导出文档

发表评论

访客

看不清,换一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