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半导体行业 > 第三代半导体 > 正文内容

笔记:SiC Trench MOSFET工艺及发展趋势


image.png

SiC Trench MOSFET(沟槽型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)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核心技术之一。它通过将栅极嵌入硅 carbide 衬底形成垂直沟道,显著提升了器件的开关性能和功率密度,尤其适合新能源汽车、光伏逆变器等高效高功率应用场景。

下面这个表格梳理了其核心工艺、难点和发展趋势,帮你先建立一个整体印象。


维度核心要点
? 工艺简介1. 沟槽刻蚀:通过感应耦合等离子体(ICP)等技术在SiC晶圆上刻蚀垂直沟槽
2. 栅氧生长:在沟槽内表面生长栅极氧化层(SiO2),界面质量至关重要
3. 离子注入与退火:进行p型基区、p+屏蔽区、n+源区等多重离子注入,并在超高温(>1700°C)下退火以激活掺杂剂
4. 电极与互连:沉积多晶硅形成栅极,最后制作源极和漏极金属接触。
⚔️ 工艺难点1. 栅氧可靠性:沟槽底部栅氧易因电场集中而击穿
2. 沟槽刻蚀:SiC材料硬度高、化学惰性强,刻蚀工艺面临刻蚀表面粗糙度大、刻蚀形貌差、侧壁垂直度低等难题
3. 离子注入与退火:SiC掺杂原子激活需极高温度(>1700°C),此过程易导致硅蒸发和表面粗糙
4. 沟道迁移率:SiC与SiO2界面存在高密度缺陷,导致沟道迁移率远低于理论值
? 后续发展趋势1. 结构创新:采用分步外延生长厚栅氧P+屏蔽层等设计保护栅氧。
2. 工艺优化:开发SF6/BCl3/O2/Ar等新型刻蚀气体以改善形貌;采用超临界流体低温退火选择优质晶面成膜等提升界面质量。
3. 材料创新:探索3C-SiC/4H-SiC混合外延层等新材料以兼顾高迁移率与高击穿场强。
4. 技术路线演进:平面技术仍在优化,沟槽技术正通过提升沟槽电流利用率等方式不断成熟,未来将与平面技术并存互补。


? 技术发展与展望

SiC Trench MOSFET 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成熟的阶段。

  • 目前,为了兼顾可靠性与性能,平面型SiC MOSFET因其技术成熟、可靠性高,在市场中仍占据重要地位。一些厂商(如安森美)通过优化平面技术,使其性能已接近早期沟槽器件的水平

  • 长远来看,随着栅氧可靠性和刻蚀工艺等关键难题被逐一攻克,沟槽技术因其更优的性能密度,依然是未来的明确发展方向。业界正在通过设计P+屏蔽层优化沟槽形貌等多种方案来保护栅氧,提升其长期可靠性

? 总结

总的来说,SiC Trench MOSFET 工艺复杂,挑战主要集中在栅氧可靠性、沟槽刻蚀、高温退火和界面迁移率上。但随着新结构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,这些瓶颈正被逐步突破。当前阶段,平面和沟槽技术会根据自己的优势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发挥作用;而未来,沟槽技术无疑将成为推动碳化硅功率器件向更高性能、更高效率迈进的关键力量。

希望以上介绍能帮助你全面了解SiC Trench MOSFET技术。如果你对某个具体工艺细节或应用场景特别感兴趣,我很乐意与你进行更深入的探讨。


打赏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
《笔记:SiC Trench MOSFET工艺及发展趋势》.doc
将本文下载保存,方便收藏和打印
导出文档

发表评论

访客

看不清,换一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