氧化镓(Ga₂O₃)半导体研究进展及挑战
氧化镓(Ga₂O₃)作为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明星,近年来研究进展迅猛。下面我将为您详细梳理当前的最新研究进度、国内外状况对比以及落地的主要难度。
一、氧化镓(Ga₂O₃)的核心优势与最新研究进度
2.巴利加优值(BFOM)极高:衡量半导体材料功率转换效率的关键指标。Ga₂O₃的BFOM是SiC的10倍,GaN的4倍,意味着在相同耐压水平下,器件导通电阻可以做得更低,从而大幅减小功率损耗。
3.可采用熔体法(如EFG法)生长大尺寸、高质量单晶衬底:这是相对于SiC和GaN的“杀手锏”优势。SiC和GaN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学气相沉积,成本高昂。而Ga₂O₃可以直接从熔体中生长,类似硅单晶,成本潜力巨大,易于实现大尺寸化(目前已有4英寸衬底,6英寸在研发中)。
1.材料生长技术成熟化:
•衬底:日本在导模法(EFG)生长大尺寸、高质量β-Ga₂O₃衬底方面全球领先。4英寸衬底已实现商用化(如日本Novel Crystal Technology公司),6英寸衬底技术已在实验室验证。中国多家单位(如浙大、南工大、中科院等)也已掌握2-4英寸衬底生长技术,但在晶体质量(位错密度)和一致性上仍在追赶。
•外延:同质外延(在Ga₂O₃衬底上生长Ga₂O₃薄膜)技术已非常成熟,可精确控制掺杂浓度和厚度。异质外延(如在蓝宝石、SiC等衬底上)是降低成本的重要路径,但晶体质量仍是挑战。MOCVD和HVPE是主流外延方法,HVPE因生长速率快更受青睐。
2.器件性能不断突破:
•MESFET:结构简单,研究较早。
•MOSFET:是当前研发的重点。通过使用高质量的介电层(如SiO₂, Al₂O₃,以及新型高k介质)来改善界面态,器件的场效应迁移率和可靠性不断提升。常关型(增强型)器件是应用需求,但实现难度大,是研究热点。
•垂直晶体管:对于高压大功率应用至关重要。当前研究焦点是突破电流崩塌和自热效应等瓶颈。
•二极管:研发已非常深入。垂直型肖特基势垒二极管(SBD)和结势垒肖特基二极管(JBS)的耐压水平屡创新高,实验室水平已突破8kV以上,性能接近SiC器件的理论极限。业界目标是将性价比极高的600V-1200V的SBD推向市场。
•晶体管(FET):
3.P型掺杂的“世界性难题”:这仍是Ga₂O₃研究的最大瓶颈。由于价带结构特殊,实现高效、稳定的P型导电极其困难。这限制了像硅那样的互补型(CMOS)逻辑电路的发展,也使得制造性能最优的电流孔径垂直晶体管(CAVET)等结构变得复杂。目前解决方案多依赖于异质结(如用NiO等P型氧化物与Ga₂O₃结合)。
二、国内外状况对比
三、当前落地的难度(挑战)
1.致命短板:极低的热导率:
•这是Ga₂O₃最大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其热导率远低于SiC和GaN。这意味着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难以快速导出,导致结温急剧升高,引发性能衰减和可靠性问题。
•解决方案: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热管理技术,如使用钻石、AlN等高热导率材料作为衬底或热沉,通过晶圆键合等方式与Ga₂O₃有源层集成。这是当前研发的重中之重。
2.材料缺陷与掺杂控制:
•虽然衬底生长成本低,但要获得极低缺陷密度(特别是深能级缺陷)的外延层仍具挑战。这些缺陷会俘获载流子,导致电流崩塌和可靠性下降。
•P型掺杂尚未解决,限制了器件结构的多样性。
3.工艺与可靠性挑战:
•栅极介质/界面质量:对于MOSFET,栅氧的可靠性和界面态密度是关键。在高电场下,介质层的长期稳定性是严峻考验。
•欧姆接触与肖特基接触:需要制备低阻、稳定、可重复的欧姆接触和高温下稳定的肖特基接触。
•长期可靠性数据缺乏:作为新材料,其器件的使用寿命、失效机理等长期可靠性数据仍在积累中,这是工业客户非常关心的。
4.产业链与成本悖论:
•虽然衬底有成本优势,但整个产业链(外延、芯片制造、封装、热管理)尚未成熟,导致最终器件成本在初期会非常高。
•需要建设专用的产线或改造现有产线,投资巨大。在SiC和GaN技术仍在不断进步和降本的背景下,Ga₂O₃需要证明其不可替代的性能优势才能吸引大规模投资。
总结与展望
•短期(3-5年):在中低压(< 1200V) 领域,如消费电子快充、数据中心电源、工业电机驱动等对成本和效率敏感的市场,以其极高的BFOM优势切入,与成熟的SiC/GaN竞争。
•长期(5-10年后):待热管理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,向超高压(> 10kV) 应用拓展,如智能电网、轨道交通、新能源汽车主逆变器等,这些是SiC和GaN也难以触及的领域,将是Ga₂O₃真正大放异彩的舞台。

支付宝打赏
微信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