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半导体行业 > 第三代半导体 > 正文内容

氧化镓(Ga₂O₃)半导体研究进展及挑战

氧化镓(Ga₂O₃)作为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明星,近年来研究进展迅猛。下面我将为您详细梳理当前的最新研究进度、国内外状况对比以及落地的主要难度。

一、氧化镓(Ga₂O₃)的核心优势与最新研究进度

核心优势:
1.极宽的禁带宽度(~4.8 eV):远高于SiC(~3.2 eV)和GaN(~3.4 eV)。这意味着其临界击穿电场强度极高(~8 MV/cm),是SiC和GaN的2倍以上,硅的20倍。这是其最核心的优势,使其能够制造出耐压极高、损耗更低的功率器件。

  1. 2.巴利加优值(BFOM)极高:衡量半导体材料功率转换效率的关键指标。Ga₂O₃的BFOM是SiC的10倍,GaN的4倍,意味着在相同耐压水平下,器件导通电阻可以做得更低,从而大幅减小功率损耗。


  2. 3.可采用熔体法(如EFG法)生长大尺寸、高质量单晶衬底:这是相对于SiC和GaN的“杀手锏”优势。SiC和GaN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学气相沉积,成本高昂。而Ga₂O₃可以直接从熔体中生长,类似硅单晶,成本潜力巨大,易于实现大尺寸化(目前已有4英寸衬底,6英寸在研发中)。


最新研究进度(重点关注):

  1. 1.材料生长技术成熟化


    • 衬底:日本在导模法(EFG)生长大尺寸、高质量β-Ga₂O₃衬底方面全球领先。4英寸衬底已实现商用化(如日本Novel Crystal Technology公司),6英寸衬底技术已在实验室验证。中国多家单位(如浙大、南工大、中科院等)也已掌握2-4英寸衬底生长技术,但在晶体质量(位错密度)和一致性上仍在追赶。


    • 外延:同质外延(在Ga₂O₃衬底上生长Ga₂O₃薄膜)技术已非常成熟,可精确控制掺杂浓度和厚度。异质外延(如在蓝宝石、SiC等衬底上)是降低成本的重要路径,但晶体质量仍是挑战。MOCVD和HVPE是主流外延方法,HVPE因生长速率快更受青睐。


  2. 2.器件性能不断突破


    • MESFET:结构简单,研究较早。


    • MOSFET:是当前研发的重点。通过使用高质量的介电层(如SiO₂, Al₂O₃,以及新型高k介质)来改善界面态,器件的场效应迁移率和可靠性不断提升。常关型(增强型)器件是应用需求,但实现难度大,是研究热点。


    • 垂直晶体管:对于高压大功率应用至关重要。当前研究焦点是突破电流崩塌自热效应等瓶颈。


    • 二极管:研发已非常深入。垂直型肖特基势垒二极管(SBD)和结势垒肖特基二极管(JBS)的耐压水平屡创新高,实验室水平已突破8kV以上,性能接近SiC器件的理论极限。业界目标是将性价比极高的600V-1200V的SBD推向市场。


    • 晶体管(FET)


  3. 3.P型掺杂的“世界性难题”:这仍是Ga₂O₃研究的最大瓶颈。由于价带结构特殊,实现高效、稳定的P型导电极其困难。这限制了像硅那样的互补型(CMOS)逻辑电路的发展,也使得制造性能最优的电流孔径垂直晶体管(CAVET)等结构变得复杂。目前解决方案多依赖于异质结(如用NiO等P型氧化物与Ga₂O₃结合)。


二、国内外状况对比

特征
国际(以日、美、德领先)
中国
整体态势
技术引领,产业先行。日本全面领先,美国在器件设计和军事应用上优势明显,欧洲(如德国FBH、IAF)在材料和器件物理研究上深厚。
紧密追赶,进步神速。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举国体制推动,产学研联动紧密。
材料(衬底)
绝对领先。日本Novel Crystal Technology、C&A等公司可商业化提供高质量4英寸β-Ga₂O₃衬底,并主导6英寸研发。美国Kyma、德国Leibniz-IAF等也有很强实力。
实现从“0到1”和“1到10”的突破。浙江大学、南京大学、山东大学、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已能制备2-4英寸衬底,但质量、一致性和产业化规模与日本仍有差距。
器件设计与制备
定义性能标杆。日本Flosfia、美国AFRL/NASA、德国FBH等机构不断刷新二极管和晶体管的耐压、电流记录。工艺平台成熟度高。
紧跟前沿,特色创新。北京大学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、南京邮电大学、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在器件新结构、仿真、工艺集成方面成果显著,但原始创新和性能纪录较少
产学研转化
已进入产业化前夜。日本DMG Mori、三菱电机等大型企业已深度介入。Flosfia公司(日本)已推出低耐压(~600V)的Ga₂O₃ SBD样品,瞄准工业电机驱动市场。
积极布局,开始涌现初创公司。一些由高校团队孵化的初创公司开始尝试中试和样品推广,但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产品和产业链
应用侧重点
明确瞄准下一代高效率、高功率密度电力电子(如新能源汽车、轨道交通、数据中心电源、光伏逆变器)和日盲紫外探测
兼顾基础研究与应用需求,在军用领域(如高温、抗辐射电子)、电力电网、紫外探测等方面有明确的国家需求牵引。

三、当前落地的难度(挑战)

尽管前景光明,但Ga₂O₃要大规模商业化落地,仍需克服以下几大核心难题:

  1. 1.致命短板:极低的热导率


    • 这是Ga₂O₃最大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其热导率远低于SiC和GaN。这意味着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难以快速导出,导致结温急剧升高,引发性能衰减和可靠性问题。


    • 解决方案: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热管理技术,如使用钻石、AlN等高热导率材料作为衬底或热沉,通过晶圆键合等方式与Ga₂O₃有源层集成。这是当前研发的重中之重。


  2. 2.材料缺陷与掺杂控制


    • 虽然衬底生长成本低,但要获得极低缺陷密度(特别是深能级缺陷)的外延层仍具挑战。这些缺陷会俘获载流子,导致电流崩塌和可靠性下降。


    • P型掺杂尚未解决,限制了器件结构的多样性。


  3. 3.工艺与可靠性挑战


    • 栅极介质/界面质量:对于MOSFET,栅氧的可靠性和界面态密度是关键。在高电场下,介质层的长期稳定性是严峻考验。


    • 欧姆接触与肖特基接触:需要制备低阻、稳定、可重复的欧姆接触和高温下稳定的肖特基接触。


    • 长期可靠性数据缺乏:作为新材料,其器件的使用寿命、失效机理等长期可靠性数据仍在积累中,这是工业客户非常关心的。


  4. 4.产业链与成本悖论


    • 虽然衬底有成本优势,但整个产业链(外延、芯片制造、封装、热管理)尚未成熟,导致最终器件成本在初期会非常高。


    • 需要建设专用的产线或改造现有产线,投资巨大。在SiC和GaN技术仍在不断进步和降本的背景下,Ga₂O₃需要证明其不可替代的性能优势才能吸引大规模投资。


总结与展望

氧化镓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爬坡期。日本在材料和产业化方面一骑绝尘,美国在高端器件和应用上实力雄厚,而中国正处于奋力追赶的阶段。
其落地路径很可能是 “从易到难”

  • 短期(3-5年):在中低压(< 1200V) 领域,如消费电子快充、数据中心电源、工业电机驱动等对成本和效率敏感的市场,以其极高的BFOM优势切入,与成熟的SiC/GaN竞争。


  • 长期(5-10年后):待热管理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,向超高压(> 10kV) 应用拓展,如智能电网、轨道交通、新能源汽车主逆变器等,这些是SiC和GaN也难以触及的领域,将是Ga₂O₃真正大放异彩的舞台。


总而言之,氧化镓是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半导体材料技术,但其全面落地仍是一场围绕材料、热管理和可靠性的“马拉松”,需要全球科研界和产业界的持续努力。


打赏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
《氧化镓(Ga₂O₃)半导体研究进展及挑战》.doc
将本文下载保存,方便收藏和打印
导出文档

发表评论

访客

看不清,换一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